新闻中心

污水里藏着“超级细菌”克星!上海团队让噬菌体上演救命奇迹

日期:2025-11-05

污水寻宝“1小时配型,新质生产力打破技术僵局

 

噬菌体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微生物,每毫升污水中就可能存在数百万个。作为专门攻击细菌的病毒,它对人体真核细胞无害的天然特性,本是对抗细菌感染的天选之子,却因传统技术的局限难以发挥作用。

 

过去治疗耐药菌感染,要先从污水里筛选噬菌体,再和患者体内的细菌配型,整个过程至少需要一周,很多危重病人根本等不起。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、复旦大学噬菌体研究所所长、中山医院肾脏移植科学术带头人朱同玉的话,道出了传统噬菌体治疗的困境。

image.png

而现在,上海科研团队用虚拟配型技术,彻底打破了这一僵局。这项依托大数据与流行病学分析的创新技术,无需等待患者的细菌样本,仅凭感染地点、细菌药敏特征等信息,就能通过数据库精准推测细菌型别,1小时内出具噬菌体鸡尾酒配方 —— 即混合3—4种噬菌体,覆盖排名前三的可能致病菌,实现抢先治疗

image.png

支撑这一突破的,是团队历时8年构建的生物资源库。在复旦大学噬菌体研究所的冰箱里,没有美食,只有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污水处理厂、医院的样本,累计筛选出上千株噬菌体,形成了覆盖鲍曼不动杆菌、铜绿假单胞菌等常见耐药菌的武器库

 

image.png

去年一年,团队对鲍曼不动杆菌的配型成功率接近100%,仅两株新出现的菌株未匹配到现成噬菌体——而这两株菌株,又成了拓展武器库的宝贵资源。

 

个体化救援工程化改造,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

 

84岁的吴爷爷,是这项技术的直接受益者。此前,他因膝关节置换术后又发急性胆囊炎,进而感染耐药鲍曼不动杆菌,进ICU后肺部炎症急剧加重,常规抗生素全部失效。

 

当时医生说已经没药可选了,我们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转来中山医院。老人家属回忆,转院后团队用虚拟配型精准命中“KL3鲍曼不动杆菌,仅两次噬菌体治疗,老人的痰液就明显减少,肺部感染得到控制,两周后脱离危险,如今已能正常吃饭、做康复训练。

 

image.png

这样的案例,在上海的临床实践中并非个例。截至目前,团队已完成200多例噬菌体治疗,有效率达78%,远超抗生素的50%;副作用发生率仅7%,且多为可处理的发热,无抗生素常见的过敏反应。

 

成绩的背后,是一支平均年龄30岁的年轻团队构建的全链条创新体系。不到20人的团队里,一半成员拥有研究生学历,学科背景覆盖病毒学、病原微生物学等领域,他们不仅突破了配型技术,还通过合成生物学改造噬菌体,让这个天然杀手变得更强大。

image.png

有些细菌会产生抵抗系统,我们就通过基因编辑增强噬菌体的粘附力;有些噬菌体抗菌谱窄,我们就改造它的攻击靶点,让它能应对更多菌株。朱同玉解释,团队已围绕噬菌体制剂、提纯工艺、工程化改造等核心环节,拿下一系列专利,实现了从个体化救援标准化产品的跨越。

 

实验室突破产业化推进,探索全球领跑的中国路径

 

欧美国家虽已批准部分噬菌体临床技术,但我们在配型速度、个体化方案设计上更具优势。朱同玉透露,目前团队正与国家相关部门沟通,推动噬菌体治疗成为规范临床技术,同时探索其在疫苗载体、肿瘤治疗等领域的应用——未来,噬菌体有望成为平台型技术,在更多医疗场景发挥作用。


 image.png

从污水中的天然微生物,到实验室里的工程化利器;从1小时完成的精准配型,到覆盖全流程的产业体系,上海用新质生产力,让噬菌体完成了华丽蜕变。这不是对传统技术的简单复刻,而是通过大数据、合成生物学、标准化生产等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,实现了从可使用高效用的质变。



地址: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路388号301部位01室

电话:400-668-7738(总机)

    微信公众号